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 > 冬季老人如何进行脚部保健

冬季老人如何进行脚部保健

日期:2017-08-21 16:30:58    来源:本站     作者:超级管理员  浏览次数:88


寒冷的冬季,冷空气入侵使地面温度下降速度很快,而双脚与地面接触,脚部温度下降的速度比全身其他部位更快,又因脚部组织缺少脂肪,自身保暖性能较差,毛细血管极易发生痉挛,继而出现紫斑、水肿、奇痒、疼痛等症状。脚冷还会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,导致感冒等疾病的发生。因此,冬天护足十分重要。

六个方法防止干燥冬季手脚干裂

冬季是手足皲裂症多发季节,不少人手指头、脚后跟裂口、出血,只能用橡皮膏贴上,严重者甚至继发感染,疼痛难忍,影响工作和生活。

引起手脚干裂的原因有很多种,真菌、湿疹、单纯的皮肤老化干燥、糖尿病等都会引起皮肤干裂现象,患者应该先到医院请专家诊断。如果只是单纯的由于冬季气温低、皮脂腺分泌减少造成干裂问题,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皮肤的护理。如果您手脚容易干裂,不妨试试这几招:

1、减少用凉水的次数,避免皮肤因受凉而减少对皮脂的分泌。

2、晚上用热水浸泡手足后,涂上防裂油、甘油、凡士林等,再戴上手套或用塑料袋裹上,促进皮肤吸收营养。

3、少用碱性强的肥皂,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酸、碱等化学品物质。

4、每次洗手后都要涂抹护手霜。

5、多吃葵花子。葵花子富含的维生素E是出色的抗氧化剂,有助于维持神经、肌肉组织的正常,使毛细血管壁更稳固,这样原本淤滞的血液循环可以恢复顺畅,有助于防止手足皲裂和色斑的生成。

6、多吃胡萝卜、菠菜、红薯等蔬菜以及动物肝脏,它们所含的维生素A具有保护皮肤和防止皮肤皲裂的作用。手足皲裂症病程较长或年老患者,尤其应多吃猪肝、猪皮、羊肉、阿胶等。

冬季保健先护脚

每到寒冬,人们都会很注意保暖,把身子、头部裹得严严实实,却很容易忽视脚部的保暖。中医学认为,双脚是运行气血、联络脏腑、沟通内外、贯穿上下经络的重要起始部位,许多通往全身各处的穴位大都交会于足部。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、教授周鸿图指出,寒从脚下生,脚部保健尤为重要。

足部反射区知多少?

足部反射区排列是有规律的,基本与人体大体解剖部位相一致,是按人体实际位置上下、左右、前后顺序精确排列的。人的双脚合并,正是人体器官组织立体分布的缩影:

脚的拇指,形似人的头部,拇指及各趾相当于人的头、颈、面部反射区,内有大脑、小脑、垂体、三叉神经及眼、耳、鼻、舌、口腔、牙齿等反射区。

足底上部相当于人的胸腔,内有肺脏、气管、心脏、甲状腺、甲状旁腺、斜方肌等反射区。

足底中部相当于上腹部,有胃、肠、胰、肝、胆(右侧)、脾(左侧)、肾等器官反射区。

脚跟部位,有生殖器官(子宫、卵巢、前列腺等)、膀胱、尿道以及阴道、肛门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等反射区。

两足内侧相当于脊椎部分,构成足弓的一条线,形似人的脊椎(颈椎-胸椎-腰椎-骶椎)。从足趾至足跟方向有颈、胸、腰、骶椎及尾骨各部分反射区。

足外侧相当于四肢部分,自上而下是肩、肘、膝等部位,足底内有肩、腰、肘、髋、股、膝关节等反射区。

当体内器官或腺体异常时,其足部反射区就会有结晶沉积而成为痛点,每个痛点触觉反应不同,有些像沙子,有些呈颗粒,有些只有肿胀的感觉。适当刺激各反射区,自然会加快排毒,从而达到保健疗效。



“百病从寒起,寒从脚下生”的原理

双足分布有穴位60个,占人体全部穴位的1/10,许多通往全身各处的穴位,大都交会于足部。足部与全身各脏腑关系密切,其中肾为先天之本,滋养各脏腑;脾为后天之本,化生食物中的精微物质,滋养各脏腑;肝脏能调畅气机、疏通气血,有利于气血的运行;膀胱经卫外主表,能抵御外邪的入侵。

脚位于人躯体末端,离心脏较远,血液的供应较少,再加之脚的表面脂肪层又薄,保温能力较差,所以脚的皮温较低。人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6.5℃左右,而趾尖温度有时只有25℃,因此有“百病从寒起,寒从脚下生”的说法。

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神经联系,脚掌受凉,可反射性地导致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、纤毛摆动减慢、抵抗力明显削弱。各种病菌、病毒就会乘虚而入,并大量繁殖,诱发感冒或支气管炎等疾病。同时,足部受寒,机体抵抗力下降,也可引起胃痛、女性痛经等疾病。

H

健康知识

ealth knowledge